财联社10月22日讯(记者 梁柯志)从20日开始,超过20家上市公司和6家银行密集公布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情况,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,总金额超过100亿人民币。

至10月22日,沪深两市已经没有新的相关贷款业务情况公告,显示首轮公布已经告一段落。

据中国银行官网显示,10月20日上交所、深交所发布的首批23个上市公司合作落地公告中,中国银行支持项目数占7个。且截至目前,中国银行已与近百家上市公司达成合作意向,向32家上市公司明确贷款承诺,涵盖集成电路、交通运输、高端制造和商业服务等多个行业。

10月21日,某股份行广州分行投行部人士对财联社表示,考虑到它作为新的业务模式,预计多数银行会从首批投放的上市公司操作中积累数据和经验,同时也会观察和考虑股市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发放节奏。

市场机构对贷款政策落地则基本表示欢迎的态度。

10月22日,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对财联社表示,近日增持回购再贷款正式落地是一个信号,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整体估值情况,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度和信心,以及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等有重要的影响。

上市公司回购增持需求被放大?

同日,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对财联社表示,今年上市公司增持和回购升温明显,频次增加,落地速度加快。政策鼓励下,更多上市公司实施了注销式回购。上市公司高管和实控人增持的情况也有增加。

据私募排排网统计,截至9月25日,今年来共有491家A股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计划,拟增持金额下限约为186亿元,拟增持金额上限约为329亿元;今年来共有1237家A股公司发布了股份回购计划,拟回购金额下限约为922亿元,拟增持金额上限约为1682亿元。

私募排排网认为,股份回购属于上市公司维护股价的常用手段,因此,回购增持贷款政策的出台或会加大上市公司的回购力度,尤其破净的行业公司。

截至9月25日收盘,A股市场有665家公司已经“破净”(0<市净率<1),主要集中在银行、交通运输、钢铁、房地产、煤炭等行业。

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认为,今年以来增持回购计划主要涵盖了非银金融,医药生物、制造设备、家电等行业。这些行业很多已经是成熟企业,现金流充足,股息率较高,规模较大。基于当前整体低息的环境而言,增持回购的标的往往更具适合当前宏观环境配置性价比。

据私募排排网统计,2024年以来“拟回购与增持金额上限均上亿元”的公司有17家,回购与增持力度最大的当属光伏硅料龙头通威股份,该公司今年来抛出了“20-40亿元的回购计划”和“10-20亿元的大股东增持计划”。

贺金龙表示,近日增持回购再贷款正式落地是一个信号,将激发更多上市公司股东未来回购增持来做回购增持案例。

9月以来,私募证券产品备案数环比大幅增长,股票私募仓位反弹,包括百亿私募等多家私募加仓,为本轮增持回购潮效应形成增量资金进场的良性循环效应。

抓住阶段性政策良机,预计还有第二波集中爆发

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表示,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增持和回购的数据较去年大幅增加,两市已经披露的回购计划达1300多单,回购上限1700多亿元。两市已经披露的增持计划达918单,增持金额上限合计610亿元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在10月17日央行等三部委发布的《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》最后强调,“本政策为阶段性安排。未在本政策支持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现行监管规定”。

而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在首批政策支持的21家全国性银行之中,目前公布相关业务仅在6家左右,主要为大行和招行、中信等头部股份行。

对于后续业务,除中行公布已与近百家上市公司达成合作意向,向32家上市公司明确贷款承诺外,招商银行也表示在9月24日后紧急召开内部研讨并向全行下发业务指引,一周内触达超900亿增持回购融资需求。

上述信息侧面显示上市公司的意向比较集中,且不少商业银行尚未进场。

对此,上述股份行人士对财联社表示,考虑到回购增持贷款作为新的业务模式,预计多数银行会从首批投放的上市公司操作中积累数据和经验,同时也会观察和考虑股市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发放节奏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王馨茹